食材交易市場,全世界各地都有。但農貿市場,卻是我國特有,也是古已有之。傳說,神農氏“日中為市”,便已有了早期商業集市的萌芽。此時還于剩余物資之間在特定場所的交換,這個以物易物的場所,就是早期集市的樣貌。
露 天 集 市
秦漢時期的市,已有當代農貿市場的雛形。官府出臺相關法令,派遣官吏管理市中交易。為了便于經營管理,市內店鋪、攤販按經營商品種類分別排列,稱為列、肆、次、列肆、市肆或市列。
在小縣、縣以下的邑和農村中,露天集市是當時主流。場所也更加多樣化,沿井、沿河、沿街或沿道路交易,是農村之間以至城鄉之間物資交換的會合點。
露天集市雖有不可替代的優勢。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,這種交易方式正逐漸被淘汰。
鋼 棚 市 場
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,鋼棚市場憑借簡易低廉的造價和遮風擋雨,可固定經營、每日不受天氣影響穩定出攤等優勢,迅速在各大城市興起,并逐漸深入中小城鎮,滿足老百姓日常所需。
到90年代,鋼棚菜市場獲得了高峰的發展。這是一個自帶流量的母體,其周邊大多會自然匯聚小商品市場形成鋪面林立的格局。
超 市 購 物
伴隨著鋼棚市場的興旺和經濟的發展,一些室內市場也開始在各大城市逐漸興起。
如果說,90年代是鋼棚市場的黃金十年,那么接下來的千禧年后,超市購物的興起,則讓鋼棚市場逐漸黯淡。比起超市,菜市場“臟亂差”的印象在老百姓心中更加凸顯。特別是90年代前后出生的一代人,對菜場有難以磨滅的壞印象,至今仍不愿意踏入市場。
為了重振菜市場的輝煌,破敗不堪的菜市場從這個時候開始,重新被相關行業者審視。
長江后浪推前浪,時代的變遷,總是能夠推陳出新。
進入21世紀以后,國家經濟發展了,老百姓生活更好了,新型農貿市場如何抓住機遇?經過十多年的實踐,多彩紛呈的新型農貿市場樣式,逐漸成型,證明了老底子的生生不息。
新型農貿市場轉型升級成果
智慧農貿市場
智慧農貿市場,以其智慧化管理方式和智慧化的結算方式,受關注度高,呼聲也高。
有了智慧農貿市場,不僅可以收集市場交易數量和人流量詳情,還可以通過統一電子秤,進行手機掃碼或刷臉支付,并有一張帶有可溯源二維碼的交易詳情小票給到消費者,品類、斤兩、價格、產地,都一清二楚。
市場人流量的統計和監測,交易數量的監測,有利于及時調整市場運營管理方案,調整商戶的經營品類等等。結合大數據的智慧菜場,讓菜場的管理更合理,供需也更精準化。
有人說,菜市場正在不斷地走向衰落,經歷著從輝煌到消亡的變遷史。這話對錯分半,菜市場消亡沒有錯,但消亡的只是臟亂差的舊市場表象,不是菜市場這個延續幾千年的貿易形式。